2021-09-09T14:15:59+08:002021-09-07|

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》以及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》(簡稱《橫琴方案》)等,為澳門的進一步繁榮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。澳門教育界,尤其是高等教育界該如何看待和抓住這些機遇?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,澳門高校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?記者就此專訪了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。

記者:您怎麼看《橫琴方案》的意義?
宋永華: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,不僅是推動落實大灣區發展規劃的重大舉措,也是中央支持澳門進一步繁榮發展的“大禮包”,有利於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,也將進一步鞏固和豐富“一國兩制”成功實踐的內涵。

記者:到2035年,粵港澳大灣區要建成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,這就迫切要求建成與灣區發展水平相匹配的、世界領先水平的灣區高等教育。您認為該如何提升大灣區整體高等教育水平?
宋永華:粵港澳大灣區要建成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,需要一流的科研和教育,為灣區發展提供持續的創新發展動力。粵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優勢互補、協同和融合發展是必然的大趨勢。
2020年12月,教育部和廣東省印發《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》,其中具體提出了五大任務,包括探索“學校+”辦學模式、探索建立大灣區高等教育協同發展體系、強化大灣區高校科研協同創新、深化人才交流合作、打造高等教育對外交流合作樞紐等內容。這為澳門高等院校參與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清晰的方向,也為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提供廣闊空間,未來需要多方不斷創新,合力推動具體項目的實施。
對於澳門高等教育發展來說,最重要的是發揮好澳門特色“一國兩制”的優勢,挖掘自身優勢和潛力,更好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大灣區發展所需。澳門的高等教育也可通過積極參與大灣區的發展,尤其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,再上新台階、實現新發展。

記者:您認為澳門大學有哪些優勢?在全面配合澳門特區參與建設大灣區過程中可以發揮哪些作用?
宋永華:近年來澳門大學發展迅速,是大灣區西岸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學之一,擁有三間國家重點實驗室,也是澳門唯一一所在橫琴擁有校園的大學。 2019年澳大在橫琴設立產學研示範基地,在智慧城市科技、先進材料、微電子、精準醫學等領域具備一定的研發基礎和條件。 2019年澳大倡議發起了“粵港澳大灣區西岸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聯盟”,集合西岸城市的科教力量,切實推動澳門、大灣區西岸以及整個大灣區的持續發展。
聚焦西岸,共建灣區,澳大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發揮作用:一是充分發揮澳大的辦學特色和國際化優勢,延攬和培養更多優秀人才;二是加強澳大與內地,尤其是大灣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,開展更多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項目;三是聚焦地區發展所需,不斷完善和建設澳大的科研戰略佈局,進一步建設好澳大橫琴產學研基地,聯動內地高水平的科研資源,融入內地更廣闊的產業市場,加強科研創新,推動產學研合作,力爭在大灣區西岸建立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中心;四是積極探索大灣區創新合作辦學模式,共同推動大灣區國際教育示範區的建設。
未來,澳大將以“立足澳門,共建灣區,面向全國,走向世界”為發展定位,積極配合國家和澳門特區的總體部署,把握機遇、迎接挑戰、主動作為,提質科研創新發展,加強教育和人才培養,持續提供更優質的社會服務,實現澳大整體水平的飛越和提升。

記者:大灣區科教合作有哪些挑戰?
宋永華:粵港澳三地的經濟、文化、法律制度和行政體制等都存在一定的差異,客觀上使三地高等教育協調和融合發展面臨一定的挑戰。大灣區的教育合作,一來需要實現優勢互補、資源共享和協同發展,二來需要時間去進行探索實踐,需要更多創新的思路和空間。大灣區各地政府和院校需要積極主動應對挑戰,保障教育和科研合作項目的推行和實施。

記者:傳承愛國愛澳核心價值,是澳門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、深入推進“一國兩制”的重要保障。澳門大學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?
宋永華:面向校內學生,澳大主要透過“四位一體”協同育人模式,重點做好憲法和基本法教育、中國歷史文化等通識教育,加強學生對國情和中華文化的了解及認同。澳大還與內地高校多次成功合作舉辦國旗主題交流及升旗活動,並積極推動學生參加各類內地考察交流活動,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更深入認識祖國。
面向澳門社會,澳大近年成立了中國歷史文化中心,開設了中國歷史文化碩士學位課程,培養中國歷史文化研究的相關人才,並通過與澳門本地的中小學合作,成立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,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;建設澳大憲法與基本法研究中心,面向澳門不同部門、機構和團體開展憲法與基本法的學習研究和宣傳推廣,並通過編寫憲法與基本法的相關教材,為澳門的愛國愛澳教育提供優質的教研資源。